在宜蘭的南方澳,新船下水有兩個特別的習俗,一個是製作大漁旗,另一個就是丟包子,目的都是祈求漁獲豐收,不過近來願意循古法的漁人越來越少了......
為了復興這個文化古俗,慈濟的團體集結南方澳的耆老及熱心於文化復興的人士主辦了8/18的小活動,讓我們這些外地人也對新船下水的文化有所了解。活動分成兩部分,一部分是講解大漁旗的製作,另一部分就是實際進行新船下水丟包子的活動。
「丟包子」前要先去海邊的廟宇祭拜,祈求船隻出海一路平安。這次因為是示範活動,所以用了一艘很可愛的模型船「茹菁號」。
而「丟包子」不只是丟包子,還包含糖果、餅乾之類的物品,想當然爾吸引了大批民眾前往爭奪(如下圖)。民眾或是拿起大網子;或是撐起倒放的漁傘;或是拿出大把大把的塑膠袋,希望能多接到一些免費的食物。船東營造如此激烈的盛況,就是希望新船出海後,能夠捕獲如人群般眾多的魚群。
餅乾如魚餌般灑落,在人海中捲起點點漣漪。
民眾準備的大網子順利網到一個鮮肉包。
這次網到的是小餅乾。
如果想更了解「新船下水丟包子」這個習俗,建議去看這篇報導<南方澳新船下水 「丟包子」古禮再現>,裡面有很詳實的報導。
在新船下水的時候,親朋好友會贈送大漁旗給船東,祝福船隻漁獲滿滿。「大漁」是日文漢字,意思是漁獲豐收。目前大漁旗幾乎都改為印刷製作,但是這次的活動特別介紹了大漁旗的糯米糊製作古法。比起印刷製作,糯米糊法除了耗工費時外,最怕遇到宜蘭的連續下雨天,因為糯米容易發霉,大漁旗的製作就宣告失敗。
1. 將適當比例的糯米粉與米糠粉混合,米糠粉須過篩
2. 慢慢加水攪拌
3. 將糯米糰攪拌至呈耳垂軟度
4. 將糯米糰捏成一顆顆約元宵大小的丸子
5. 將糯米丸子壓扁呈餅狀
6. 將糯米餅一片片投入沸水中煮熟至浮起
7. 將煮熟的糯米糊餅撈起
8. 慢慢加水攪拌至呈光滑且適合擠糊的狀態
9. 以鉛筆在胚布上繪製草圖
10. 將已稍涼的糯米糊裝入有擠花嘴的擠花袋中
11. 順著草圖的線條將糯米糊擠在胚布上
12. 糯米糊乾燥後會緊緊黏在布上,此時可用顏料著色
13. 等到顏料也乾了,便可剝除糯米糊條,使輪廓線顯現出來
14. 大漁旗大功告成
我很喜歡色彩鮮豔的大漁旗,感覺充滿了活力與朝氣!希望以後有機會也可以體驗古法製作的過程。最後,講者也說明了漁村在寫「滿載而歸」這四個字的時候,都會特意替「載」這個字加上人字邊,因為最重要的是要把人載回來。
補充
活動地點是在一家別具風味的小書店「春陽號」,書店主人家裡也是從事漁業的,擁有的捕魚船就叫「春陽號」。
書店主人在賣掉家中漁船的同時,留下了船舵作為紀念,至今還嵌在書店的門口。
店裡面空間不大,但布置地相當精緻,充滿了文青的感覺。落地窗旁的窗簾,充滿了海洋的風情。
如果在這裡邊看書、邊喝茶,應該十分地愜意,以後還想來拜訪。
留言列表